星期三, 08 10月 2025 08:00

商业经营之“场景营造”-充电站投资实物思虑

开充电站挣服务费,可能不如在旁边开个洗车店,车主等充电时洗个车,赚钱稳当。或者放个自动售货机,卖瓶水、卖包烟,小钱到手。充电桩是个引流钩子。盖个咖啡机,车主充电时,买杯咖啡,聊两句天。收入倍增。

1. 误判了生意的本质:卖的到底是“电”还是“服务”?

大家以为投资人做的是“卖电”的生意,像加油站一样。但实际上,投资人做的是“占用时间和空间的极致服务”生意。

  • 家庭充电是“基础需求”:3毛一度的电,是满足车辆能量补充的生理需求,便宜、安心。
  • 投资人的公共充电桩是“应急/体验需求”:车主来这里,付出了1块5的高价,期待的不仅是电,更是效率、便捷和确定性。而投资人提供的却是:排队、被占位、慢充、设备损坏。价值与价格严重不符,客户用脚投票是必然。

2. 低估了“场址运营”的复杂性,高估了“插桩即赚”的容易度

选址不是看车流量,而是看 “有效车流量” 和 “场地控制力”

  • 商圈白天车多,但车主只是短暂停留,没有强烈的充电需求。
  • 晚上车位紧张,投资人的桩成了“最理想的免费停车位”。投资人没有建立有效的占位惩罚机制(比如占位费)和现场管理,导致核心资产闲置。

3. 用“工业时代”的思维,做“数字时代”的生意

投资人买下10个桩,就像买下了10台固定电话。但行业巨头在玩的是“智能手机生态”。

  • 技术迭代:800V超充一出,投资人的老桩从“便民设施”秒变“时代弃儿”。这不仅是速度问题,更是车主“时间成本”的比拼。
  • 规模与资本:特来电等巨头亏钱,是因为投资人们在赌赛道,用资本换市场,用规模压成本,背后还有数据、储能、光伏等更大的棋局。个体户拿全部身家去和航母对撞,结果可想而知。

而最了不起的地方,在于投资人“拐过了那个弯”。

投资人的成功转型,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理:充电桩本身很难成为利润中心,但它可以是一个极佳的“流量入口”。

  • 从“卖电”到“卖时间”:车主充电的30-60分钟是强制停留时间,这是线下消费的黄金机会。
  • 从“桩主”到“场主”:投资人把注意力从“维护充电桩”转移到“运营整个场地”。关掉不赚钱的桩,改成停车位,是回归商业本质——让每一平米土地都产生最高效益
  • 钩子与饵:投资人终于明白了,充电桩是那个“钩子”,能把精准的、有消费能力和时间的车主“钓”到投资人的场地上来。而咖啡、洗车、零售这些“小生意”,才是真正赚钱的“饵”。

生活确实藏着弯路,但智慧的人能从弯道上学会超车。

投资经历刻进了人的商业认知里。投资人不再是一个焦虑的“巡桩人”,而是一个从容的“场景营造者”。

qrcode jiekang 01

查看 932